文化扶贫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冯志伟
贵州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18日 来源:贵州日报
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201118/Articel09002JQ.htm
在脱贫攻坚具体工作中,教育、技能培训及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多数贫困人口的面貌,提高了其自身发展能力,也强化了脱贫致富信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贵州省双轮驱动,在实施经济扶贫的同时,重视思想文化层面扶志扶智的“文化扶贫”,以文化人、以文富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是思想文化扶贫工作的切入点。2019年6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意见》。全省各地各系统各部门按照“横纵结合、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各有侧重”的思路,通过干部宣讲、媒体宣传、社会宣传等方式,使党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省市县乡村协调联动,抽调理论骨干和扶贫干部,深入贫困村屯、群众之中,开展多场扶贫政策宣讲活动。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培训、座谈、恳谈会等形式,点对点宣传“两不愁三保障”和产业扶贫等政策。2020年4月15日,根据省委宣传部统筹安排,贵州全省“脱贫攻坚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通过先进典型、扶贫经验和动态的报道,呈现扶贫政策实施中的“贵州战法”。此外,各级电台、电视台、乡村广播、文化站、党建室、宣传栏等,都成为重要宣传载体,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众对党的政策“入脑入心、学懂弄通”。 激发群众脱贫意识,是文化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家庭、群体和区域的贫困,一方面是物质条件导致的脱贫能力缺乏,另一方面则是脱贫致富信念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议中,要求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更加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贵州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思想入手,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有效鼓舞和提高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志气。贵州各地干部群众,切实践行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大力促进思想观念转变,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得到持续激发。全省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主动申请创业、申请项目,希望通过自己打拼,过上幸福富裕生活。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贵州把“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作为“大扶贫”的战略之策,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资源,以文化民、以文励民,先后打出贵阳的孔学堂和阳明文化、遵义的长征文化、黔东南的民族生态文化、黔南的好花红文化、黔西南的山地文化等文化品牌,形成了统一在民族“情”、红色“心”、传统“根”、绿色“衣”的多彩和谐文化品牌体系。无论是以“黎平会议会址、枫香溪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品牌,还是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民族建筑文化品牌,以蜡染、靛染、银饰、民族传统节日习俗为代表等“非遗”文创品牌,都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更从思想上提高了群众对脱贫致富的认识。在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反映扶贫脱贫先进典型的文艺作品黔剧《天渠》、花灯剧《云上红梅》《花繁叶茂》、音乐剧《吉他》等公开上演,“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多彩贵州大舞台展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活动深入开展,每年开展惠民演出500多场,一批彰显区域特色、助推脱贫攻坚的文化品牌正在不断形成。2016年以来,贵州旅游系统投入资金5344万元为2672个贫困村配置文化设备,投入资金903万元为89个乡镇和183个数字文化驿站配置公共数字文化设备,投入资金2304万元为66个贫困县配置流动文化车、为18个贫困县配置流动舞台车;投入资金780万元建设16个春晖文化乡愁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文化基地);投入资金4342万元,每年为贫困县乡镇送戏下乡7200余场。此外,扎实推进威宁石门坎、石阡楼上村、碧江克兰寨、雷山控拜村、松桃寨英村等贫困村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推进雷山控拜、乌当渡寨、赫章海雀等生态博物馆建设,完成了10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试点;投入资金200万元,3年来共评选命名了40家“三个一”工程示范项目并给予经费补助。2016年以来,贵州省传统技艺“十百千万”培训工程投入经费3486万元,培训4万余人,带动就业50余万人;每年选派、培训“三区”文化人才1000人以上,为广大民众注入文化自信,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狠抓文化产业发展,是思想文化扶贫的重要举措。贵州要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应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即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继续秉持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从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对贵州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潜,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转化。近年来,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以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和科学合理安排,运用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了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此外,贵州省累计获得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以及全国“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共计25个。例如,2018年丹寨县实现脱贫摘帽,正是“民族文化+生态”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再如,松桃苗绣也正是松桃自治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苗绣作为特色文化产业来打造,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此外,正安县通过扶贫引导,兴建吉他产业园,并与旅游产业融合,有效促进了脱贫致富。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已经成型的和正在形成的文化旅游景点、民族村寨、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歌舞演艺等各方面的资源,都对贫困群众的脱贫、减贫起到了巨大作用。(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上一条:贵州日报: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下一条:贵州日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