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快讯|从“坐具之变”洞察中华万象交融——贵阳市观山湖区开展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基地主题系列活动之中华民族历史观宣传教育
吕超 | 时间:2023-08-08 15:33 | 来源:动静原创
https://movement.gzstv.com/news/detail/HbDAEK/?st=7wJ1d5MfEb96czvZ3R
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加强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8月8日,由贵阳市观山湖区委统战部、贵阳市观山湖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主办,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岭街道办事处承办的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基地主题系列活动之中华民族历史观宣传教育讲座,在观山湖区长岭街道美桐苑社区开展。
讲座中,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吕超以坐具演变为切入点,围绕椅子的起源、椅子的演变历史、胡床—中国人高坐的起点、坐具的演变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四个专题部分,通过古代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坐具演变历程,生动展示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古代的胡床实际就是今天还在使用的轻便折叠凳子,也就是北京俗称的“马扎儿”。胡床在我国民族文化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胡床伴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不断传播,垂足而坐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并且也改变了由席地而坐所形成的一套礼仪制度。坐具的演变对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器具建筑、习俗礼仪变迁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坐具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讲座现场,社区亲子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拼装家具积木小游戏。孩子们和家长们分工合作,用形状各异的积木拼装出各式家具,象征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互动中,孩子们展现了惊人的创意和合作精神,不仅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社区居民张女士表示:“这次活动真是别开生面,通过拼装家具的小游戏,我和孩子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此次关于中华民族历史观知识讲座的开展,不仅仅是一场文化展示,更是一次促进社区居民互动、增进文化认知的进一步推化。通过多元的互动环节,居民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还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情感。
据悉,今年主办方将连续举办10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基地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此次活动为第六场。观山湖区将持续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观山湖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创新互动环节,引导社区居民深入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交融之美。
来源:动静原创
一审一校:石 艳
二审二校:尉迟艳
三审三校:周 俊
上一条:黔中快讯|从中秋节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联合举办 “警校联动 共护安全”专题讲座
【关闭】